媒体生科

【媒体生科】光明日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探索构建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0-26  阅读次数: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学校的重要二级学院。目前学院设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催化与酶工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平台及14个省级科研平台,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学院探索构建“三生三堂,四才四品”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效显著。近2年,学院学生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等。

以“三生”为本 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从学生出发: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学情分析。学院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访谈及毕业生的反馈等途径对在校生的学习方向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全面做好学情分析,掌握学生对生物学及生物类问题的兴趣和升学深造意愿,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规划和职业愿景。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培养方案和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学生为主:破解机制障碍,倡导自驱学习。学院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班,通过一系列机制改革破除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每学年采取3学期制,单独设置研究生免试推荐名额,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和学分冲抵制度,相对减少课堂内学习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参与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做到人尽其才。

  为学生成才:力争师生同频,贯彻“生本”理念。学院通过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通过学业指导,推进“一生一方案”和个性化培养;通过毕业引导,帮助学生多途径升学、就业或创业,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推动师生同频共振,建立亦师亦友良好关系,形成教学互促的可持续共同体,实现良性循环。

以“三堂”为径 强化教育供给改革

  加强师生互动,打造高效“第一课堂”。学院以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制定一系列教学改革和激励措施,激发教学团队活力,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学院打造了一支由国家和省级人才引领,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师资队伍。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获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20余门高阶性、创新性的省级和校级各类型一流课程。在课堂中积极探索信息化、探究式教学新方法,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每学期期末根据课程目标开展课程达成度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持续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科教融汇,打造丰富的“第二课堂”。学院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校内“第二课堂”活动。注重科教融汇,将学校和学院科研实验室及其他资源平台向学生开放,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和科学研究提供经费支持,鼓励学生利用校外优势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组织6届“达尔文杯生物秀”活动,通过舞台剧、小品、歌舞等艺术形式展演生物学知识,学生积极参与,反响热烈;举办“生化微积”“我药成长”“生化歌曲大赛”“生命之美摄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推进理实结合,打造多元“第三课堂”。学院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组织学生走进水稻基地,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学分,利用学院的校外水稻种植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育种、田间管理、收割等过程;组织学生走进农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社情民意,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和中小学,开展生命健康志愿者服务和生物科普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了解现代产业体系,分析生物高新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四才”为基 夯实学生专业能力

  通过延伸阅读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学院教师罗列延伸阅读书目或文献,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并尽快研读,了解知识点的外延、背后的科学史及前沿趋势,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针对“真核基因中度分散重复序列的作用”课题,组织学生阅读《自然》杂志的最新论文,引导学生思考和判断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未知领域强烈的探索欲望。

  通过翻转教学促进学生的专业理解力。学院积极探索和实施翻转式教学,调整课堂内外时间配置,组织学生预习线上资源,师生针对相关问题在线下进行全面互动,让学习更灵活、主动和高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生物专业知识点,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理论课及“鸟类野外生态综合实习虚拟仿真实验”“冷冻电镜样品初筛虚拟仿真实验”等实验课已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学银在线平台上线。

  通过课外讨论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度。学院加强学生对生物和数学、物理、化学、人工智能、环保、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在机制上,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在全校范围内修读选修课程;在方法上,以“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每学期开展3次专门的课外讨论会,学生提出问题,分组交叉揭榜,学生查阅资料后汇报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逐步融合跨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多学科交叉度。

  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率。学院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国内外学科竞赛,以及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合成生物学竞赛等专业类大赛,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以赛促学,迁移转化学生所学知识。

以“四品”为要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通过课程思政厚植家国情怀。学院通过讲解科学历史、解读生活热点、介绍突破进展,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生和健康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讲述我国科学家投身科研的典型案例,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自信,引导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理解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增强科技报国的使命感。

  通过科研训练践行学校校训。学院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倡导“科学无门槛”理念,鼓励学生早进科研实验室,了解实验方法,熟悉科研流程,培养科研思维,引导学生从学习者尽快成长为研究者。通过科研训练让学生熟悉学院几代教师在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领域的科研故事和贡献,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湖北大学“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校训,提高学生愈挫愈勇、直面困难的“逆商”思维。

  通过知识体系树立生命观念。学院通过建构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各种生命现象的底层逻辑,理解演化论和生态系统,理解自然界各物种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把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掌握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健康的分子机制,热爱生命,形成良好的生命观念和健康意识,体会生命的和谐与奇妙,培育学生的美学意识,领悟生命的演化性、生态性和系统性。

  通过非标讨论培育批判思维。学院组织师生深入讨论课内外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熟悉生物医药科研的基本原则,树立求实、理性、创新、批判的科学精神及基本的科技伦理;引导学生对接国际标准、世界学术前沿,熟悉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培养国际视野;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在批判中获得真知灼见,推动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张海谋 杨之帆)

相关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4-10/25/nw.D110000gmrb_20241025_4-09.htm


上一条:【媒体生科】湖北日报:“乒”搏有你我 活力耀“天地” 下一条:【媒体生科】极目新闻:在劳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大学生立志科技报国

关闭

Copyright © 2023-2025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鄂ICP备05003305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邮编:430062电话:88661237 / 88663882 / 88661746

扫一扫

学院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