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之帆)8月21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关于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生命科学学院新增三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分别是王洋老师主持的《冷冻电镜初筛虚拟仿真实验》、何玉池老师主持的《细胞生物学》、蔡文涛老师主持的《生物制药》。这是学院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目前我院已累计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四门。
教育部自2019年起实施的“双万计划”,规划在三年内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一万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遵循“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根据教育部2025年8月21日公示的认定结果,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拟认定5999门,涵盖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五大类型。
《冷冻电镜初筛虚拟仿真实验》课程重点介绍冷冻电镜样品制备及电子显微成像的基本操作,以及冷冻电镜样品制备过程中相关原理、注意事项,以及样品质量评估标准,培养学生对结构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研究素养,为今后从事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细胞生物学》课程从细胞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思维为出发点,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从细胞的内部结构、细胞的内外社会联系、以及细胞的生命历程等层面,揭露细胞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使学生能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的生命活动规律,并接受基本的科学思维训练。
《生物制药》课程全面系统地讲授生物技术药物制备、生产的一般规律、基本理论及技术,构建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有机融入本领域的重要历史成果与最新进展,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研制、生产、开发、管理等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和素质基础。
三门课程自建设以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聚焦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科特色,在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智慧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与评价方式改革上持续创新。课程团队深耕教学一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学科思维与实践能力,深受同行教师认可和学生喜爱。
三门课程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既是对老师个人教学成绩的肯定,更是生命科学学院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具体体现。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更多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中,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为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审校:黄裕钊)